近日,我校凯捷体育注册李傑偉老師與其合作者李曉冰(原為凯捷平台碩士)🦵🏿、上海財經大學朱瑞華博士,在經濟學重要期刊《Journal ofTransport Geography》(JCR一區👩🏻🌾,SSCI二區)合作發表了題為“Effects ofports on urban economic geography: A study based on the natural experiment ofdecentralization reform in China”的學術論文(https://doi.org/10.1016/j.jtrangeo.2023.103624)🧷。
李傑偉老師與合作者陸銘📿🐽、向寬虎、李鵬飛🍄🟫🐞、鐘粵俊在經濟學權威期刊《中國工業經濟》發表了題為《分工與協調: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新理論與新路徑》的論文(推文:https://mp.weixin.qq.com/s/Sbga7Bc9CqUbnmDXu27HAw)🧍。
文章《Effects of ports on urban economic geography: Astudy based on the natural experi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reform in China》以中國港口屬地改革為自然實驗研究了港口對城市經濟地理的影響。
港口作為國際貿易的樞紐與基石,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引擎🙍♀️。然而,現有文獻對港口能否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存在爭議⛹️♂️,核心原因在於其未能緩解港城內生性問題,進而導致真正識別港口對城市經濟影響的研究仍較少。考慮到港口和港口城市龐大的數量規模,準確地評估港口對城市的影響🦺,在理論與實證上依然重要。
本文手工搜集了中國1998-2007年全部146個港口的數據,結合282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基於中國2001-2004年港口屬地化改革這一自然實驗,使用漸進雙重差分法研究了屬地改革對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影響。此外,本文還進行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包括利用城市間“貿易量”和“貨運量”的差異構造了兩個三重差分模型,使用港口航道的最大水深作為工具變量等等。實證結果顯示🗃,第一👩🏻🏫📀,當港口的管理由中央移交到地方政府後,港口投資增長率顯著提高了約1個百分點👨🏻✈️,並顯著地促進製造業與金融業往港口所在城市集聚;第二,屬地改革對港口與產業的影響在中國沿海的港口城市與南方的港口城市較大,在內陸和北方的港口城市較小。
相比於以往的研究⏲,本文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本文利用中國2001年港口屬地改革這一外生沖擊和雙重差分的研究方法緩解了港城研究的內生性問題,識別了港口對城市的影響;第二🦹🏼♀️,本文識別了港口屬地化改革對港口發展的影響🏊🏼♀️,並發現沿海和南方等經濟有活力的地方,其港口屬地化改革的效果較好♻️,這也為理解中國加入WTO後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新的視角🦹♀️。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認為:第一🎙,港口屬地改革能顯著促進港口的發展,而港口的發展則可以通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塑造經濟地理;第二,屬地改革對港口與城市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存在異質性,當港口位於水運條件良好的南方或沿海地區時,屬地改革會顯著地促進港口發展🫅🏻,並顯著地提升城市製造業🈁、電力煤氣業與金融業的集聚程度;當港口位於水運條件較差的內陸和北方地區時🌕,屬地改革對港口發展的促進效果相對更低,對城市產業集聚的影響則基本上不顯著,考慮到不同區位的港口對城市經濟地理的影響不同🧑✈️,應當重視沿海港口對城市經濟集聚的影響;第三,與“屬地改革”類似的市場化、分散化決策的改革,可以有效地促進港口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政策製定者應考慮將更多的決策權從中央政府轉移到地方政府或港口企業,並為港口行業創造市場化環境👆,例如港口運營私有化、港口服務自由化以及促進港口運營商之間競爭的監管改革。
文章《分工與協調🔢: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新理論與新路徑》在“雙重中心-外圍”框架下研究了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新理論和新路徑。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融入國際市場🫗、推進市場化改革,這不僅促使整個國家實現了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也推動了國內經濟和人口的空間大變局。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的經濟和人口空間布局調整🙆,社會公眾、學術研究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關註大區域尺度層面的問題🛐,例如東、中、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地區間的產業布局🫦,人口流動和社會保障等🧑🏿⚕️👊。與之相對應,在政策層面,為了促進區域間平衡發展,從2000年開始,中央先後提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旨在促進區域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在2003年前後,土地、財政等方面出現了更明顯偏向中西部地區的政策轉向,試圖通過資源傾斜實現地區間平衡發展。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和人口持續向少數優勢地區集中,追求區域間總量平衡的政策對國家層面經濟增長等的負面作用也逐漸凸顯。在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要載體的增長動力源👩🏻💼。
中央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調整區域發展戰略。在目前區域發展政策的製定中,具體的城市群和經濟帶等區塊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方向比較明確,但是各區塊之間,以及區塊內部的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間🦯,如何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新格局,以及中央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哪些作用,卻仍需基於理論框架構建整體的認識💁🏽♀️。
“雙重中心-外圍”格局及其動態調整
本文提出👂,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客觀趨勢下👊🏽🏺,一面臨海的地理條件將促使中國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分化,形成從沿海向內陸👨🚀、從中心城市向外圍地區的發展梯度,呈現出“雙重中心-外圍”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相應地,在大的區域尺度上人口仍將向沿海城市群和內陸中心城市集聚,同時在城市群內部也呈現出人口向中心城市周圍集聚的趨勢,內陸和沿海城市群內外圍地區的人口則持續流出。“雙重中心-外圍”模型既可以在理論上彌補傳統的“中心-外圍”理論在解釋中國現實尤其城市群之間比較優勢上的不足👷♂️👱🏻♀️,又可以在實踐上為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製定和實施提供理論支撐。實踐上,中國的“雙重中心-外圍”格局在2000年至2020年城市和區縣層面的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變化中已現端倪💆,並且“開放”、“改革”、“連通”和“發展”四個方面的因素會進一步強化“雙重中心-外圍”格局🎽®️,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在集聚人口和經濟活動上的優勢會進一步加強,人口流入地和人口流出地的分化也會進一步加劇🧑🎤。其中🤸🏽♀️,“開放”會強化參與國際貿易更有先天優勢的沿海地區的發展潛力🪈;“改革”會打破要素市場分割,使得勞動力、資本甚至土地指標等要素在地區間更加自由流動🤯,“連通”會降低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物理成本,同時信息的跨區域傳導也將更加容易,在“中心-外圍”模型的理論中,“改革”和“連通”的深化會使得原有經濟中心的集聚力量進一步增強;“發展”導致的結構變化會使得服務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提升🙅🏼♂️,而服務業的發展更依賴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
“雙重中心-外圍”模型意味著,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都比較大,地區間發展經濟的區位條件差異也比較大的國家而言,區域發展及其相關的政策既要關註大的區域尺度,也要認識到在同一個城市群內部的城市或區縣🌧,發展潛力的差異也是比較大的。因此,政策的製定要考慮不同地理尺度行政單位的因地製宜問題♚。
雙重中心-外圍”格局的製度要求👫🏼:暢通國內大循環與改革央地關系
“雙重中心-外圍”模型中👓,生產要素依照比較優勢向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集聚,從而在全國層面釋放增長潛力和結構紅利的一個關鍵條件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然而當前仍存在一些市場分割和與之相關的要素空間錯配的現象。中央層面對導致這些現象的製度安排進行優化改革,將有利於釋放改革的製度紅利。
其中🧑🏿🎨,要素空間錯配現象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人口流動障礙📹。城鄉勞動力流動不足使得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變慢,同時非本地戶籍的身份也抑製了流動人口的消費,減少了城市低技能勞動力的供給。雖然過去十年間,戶籍改革的步伐加快💌,但直至當前,在“雙重中心-外圍”新格局中,作為全國中心和城市群中心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仍面臨較大的約束🛴。其次是土地資源的空間錯配。過去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配置中,約束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偏向欠發達地區的傾向比較明顯,但前者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更高。對於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土地供給不足導致房價持續上漲並通過推高工資抑製東部和全國的經濟競爭力;而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擴張並不受約束✯,一些地方發債建設新城導致了債務的累積。第三,財政轉移支付的政策目標與政策手段的偏離。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是追求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但過去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往往投到了當地並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上🚼。由於地理區位條件的製約,欠發達地區的人口總量相對於其經濟潛力是過多的,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支持要轉化成可“攜帶”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才能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
因此🧑🏼🦳,中央層面統一協調各區域的發展戰略可以提高整體的福利🛩,中央層面的協調作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重要優勢之一。基於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的實踐,我們認為在“雙重中心-外圍”的區域格局下🏉⚅,暢通國內大循環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中央層面可以在以下六個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1)以整合國內市場為目標協調區域間的發展政策,從而在國家全局層面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大國優勢並提高整個國家的競爭力。(2)克服完全自由市場下的空間外部性。例如在流入地區補貼遷入企業和勞動者🖕🏼🩰,從而提高做遷移決策的企業和個人的私人收益,這樣可以減少正外部性條件下經濟集聚的不足,同時提升局部和整體的經濟效率;跨地區協調汙染跨界問題🧑🏻✈️😙;協調跨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供給👃🏽👌,等等👶🏻🥛。(3)克服地方層面由於短期和局部的增長目標導致的要素市場分割,進一步改革戶籍製度和土地市場⏸。(4)在註重效率的大前提下,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5)新形勢下🤨,地區發展新模式的探索性實驗和推廣🤌🏽。(6)協調戰略性產業的布局🤚,以保證產業扶持政策資金的有效利用⚔️,並限製地方政府的過度競爭。
分工和協調並重的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雙重中心-外圍”格局的形成和區域協調政策的深入☠️,需要中國的區域發展不斷地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走上一條分工和協調並重的區域發展新路徑👨👦👦。首先,要用“以人為本”的政策逐步替代“以地為本”的政策,這在規模經濟效應足夠大和人口流動的背景下👨🏻🎨,可以兼顧效率與公平。其次📝,不僅需要順應經濟規律的作用⛹🏽♀️,以“雙重中心-外圍”框架為基礎,協調區域發展戰略,還需要在提升整體福利的目標下不斷調整央地關系,完善大國的空間治理。最後👨🏼,要在區域間分工深化的視角下看待共同富裕,各地區比較優勢的差異客觀上需要通過差異化的政策和人口的流動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