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作者:楊淑英(63級水運財會專業)、編輯整理:李飛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展水上運動的地方,自上海開埠,劃船運動便是外僑最早開展的體育活動之一🧔🏿♂️。此後🤹🏼♀️,上海劃船總會在外灘成立,至1953年🛜,更名為上海劃船俱樂部🧚🏿♂️🔼。1956年,上海劃船俱樂部由遷至現徐匯濱江附近,成為人民政府接管上海後的第一個水上運動基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引入多項航海運動🍸,1958年更是列為第一屆全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凯捷也提出了“水陸並舉”的體育運動方案——雖然當時專業調整之後👨🏿🏭👊🏿,學校的航海專業已經全部遷往了大連🙅🏼♀️🤦🏼♀️,但絲毫不影響大家水上運動的參與熱情🫢。
1963年9月,學校武裝部貼出布告😧,宣布成立上海海運凯捷劃船隊,自願報名參加🖋,當時水經水管系報名的人很多💇🏻♂️,最後只錄取了16名男生8名女生共計24名同學👩👩👧,由蔡正平老師帶隊和日常指導。劃船隊成立後,蔡老師給我們開會👁🗨,強調學校開展劃船運動的意義🔭🧑🏻🦼➡️,勉勵大家刻苦訓練為校爭光,因為帆船舢板運動屬於國防體育項目🤶🏻,所以學校劃船隊由武裝部管理✋。
蔡正平老師和學校首屆首屆劃船隊隊員
上世紀60年代,日本女排異軍突起🤘🏽,“三從一大”(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和大運動量訓練)的訓練方法給當時的國內體育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劃船隊自然也不例外,每個隊員都懷著極大的熱情,鉚足了勁,刻苦練習劃船技能,力爭在大學生運動會上拿出好成績。在訓練安排上,劃船隊平時早上6點到7點在學校訓練,星期天由學校安排退役的海軍軍官在上海市航海運動俱樂部訓練,寒假期間更是吃住都在航海俱樂部🦅。
首屆首屆劃船隊隊員的8個女隊員
對於我們這些從未接觸過航海運動的初學者來說🧒🏿,體力耐力是一個要面對的“攔路虎”,為了提高身體耐力🫵🏻,隊員每天六點鐘在學校操場集合後,男同學跑步3千米,女同學跑1千米;女同學跑完後加練俯臥撐和跳繩,男同學則是引體向上。盡管每個人都累得精疲力盡,但是大部分同學沒有動搖🈵、退縮。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家也漸漸適應了訓練強度。
部分校劃船隊男隊員
說起訓練項目,劃船隊除了要學習帆船的結構外,還要學習船槳的正確使用——“水上平,水下直”🧒🏽,即槳在水面以上時🎧🛟,槳面要與水面平行🤽🏼;而槳在水面以下時🦻🧑🏽🚒,槳面要垂直於水面,這樣劃船時,這樣船前進時阻力小,速度快。此外✳️,還有手旗旗語訓練✋🥑、水手結訓練課🧟♀️,以便兩船相距較遠時🏌️♂️,用手旗交流🧜🏽♀️➾。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校隊的寒假封閉集訓,至今還記憶猶新🏰,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開始早鍛煉🏊🏼,七點一刻吃早歺▫️,八點鐘正式開始訓練。十一點鐘結朿✋🏿。十二點鐘吃午飯,下午一點開始訓練五點結束🦜,六點吃晚飯,晚上七點到八點總結當天的訓練情況🫴🏼,九點睡覺,一天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受當時條件所限,航海運動俱樂部早上洗漱只能用冷水,冬日的上海👩🏻🎤,黃浦江的風刺骨鉆心的冰冷⚾️,好幾個女同學都不敢用冷水洗臉刷牙🏊🏽♀️🫅🏻。記得第一天訓練,教官就給年輕的校隊來了個下馬威——連續劃槳500下🔹🤽🏼,雖然天氣很冷,但大家依然跟著教官的指令整齊地劃著槳,好不容易劃到490下的時候👫🏻,教官突然說:同學們,前面那艘船上的反動分子殺了我們的父老鄉親🏭,準備逃走♦︎,你們說怎麽辦🫲🏻?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不能讓他們逃走,要追上他們🤵🏽,抓住他們,為父老鄉親報仇☑️。教官說:很好👨🏽🦱!再加劃500下!我們一聽都呆了,但是沒辦法,只能聽教練的🟠㊙️。第二個500下完成的時候,所有人渾身濕透🏯,竟如同生了一場大病,渾身沒有一點力氣,因為訓練量太大👮🏼,但大家都沒有胃口吃飯——雖然航海俱樂部的夥食還是很好的。此外,集訓隊的教官還給大家講解了在各種風向海況下帆船怎樣有效地前進,如頂風頂水的時候🤹🏻,帆船只能走S型;順風順水時,只要把帆撐著,不劃槳船也會前進。
集訓隊的訓練對每個人的精神和體力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雖然艱苦,但同時也充滿著團隊生活的溫馨和快樂,碰到下大雨的天氣👨🏼💻,不能在室外跑步,教官就讓我們在航海俱樂部的大樓裏跑步,這幢大樓四層樓高,走廊很長。遇下雨天🧚🏻,我們就從一樓跑到四樓🤚🏽,穿過走廊❕,從四樓跑到一樓。再過走廊✋🏿,就這樣從一樓到四樓🧑🏻🦯,四樓到一樓的循環跑,最後實在跑不動了,大家就喊著口號👧🏻,手拉住樓梯的扶手一步一步的走上去🦸🏿♂️。
由於訓練的確很苦,部分女同學因為身體原因和各方面因素🚶🏻♀️➡️,不得不退出了劃船隊,我們女隊員原來有8人🕴🪆,到最後只存下我和其他兩個女生👩🏽✈️。
經過寒假的集訓👨🏿🔬,大家的基本技能已基本嫻熟,於是1964年上半年,凯捷為了鍛煉隊員技能,決定派三艘小舢板從上海出發👨🏽🦰,首次遠航太湖🔎。
1964年8月,由蔡正平、梁宗瓚🐅𓀃、劉鎮傳老師帶隊🐇,計劃從黃浦江畔的航海俱樂部出發,進入蘇钖運河先到蘇州,過太湖最終抵到無錫🧄🤰。於是我們三個女隊員和十九個男隊員分乘三隊,每船八人🤷🏽🏌🏿♂️,設一個舵手,六個槳手🏹💍,一個瞭望員,浩浩蕩蕩從黃浦江向蘇州方向進發,蔚為壯觀👩🏽🌾,《新民晚報》還派了一位記者與我們一起出發,以便隨時報道我們的遠航情況。
我們出發的那天天氣很熱,氣溫很高,我們都穿了清一色的短袖運動衣和短運動褲。可兩位老帥都穿長袖運動衣和長運動褲。 我們都笑話兩位老師👨🏻🔬,這麽熱的天還這麽註重養身——其實☄️💸,後來大家才知道🦽,水上運動往往紫外線強烈,穿長袖長褲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曬傷。
首航這一天全體隊員都特別興奮✍🏽,不知不覺到中午了🧎♀️。三條小船停靠在岸邊。老師拿出一聽聽的罐頭食品發給我們當午餐👰🏻♀️。我們這才發現,原來武裝部給我們準備了這麽多好吃的聽裝罐頭食品,作為早🌐✌🏿、中⏸、晚三餐的食品👨🏻🚀。午餐後稍作休息,我們又開始前進了🈺🧑🏻🦯。下午三點左右🤛🏻,突然天空烏雲密布,不久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我們急忙蓋好船罩♥️,然後跳入黃浦江中,只有那位記者先生🙎🏻♂️,坐在船上🧑🏻⚕️,渾身淋得濕漉漉的。還好,雨下了一會兒就停了,我們都從水裏到了船上,那個記者對蔡老師說:“我就不跟你們一起去了,你們回來後自己寫篇稿子,我幫你們發表"。船上岸後,他就走了😎。那天的目的地是閔行👩🦼,我們借宿在閔行的一個小學內🦎,沒有床🙆🏻🔌。我們三個女生睡一間🔑,老師和男生睡四個教室🏄🏿⚧,沒有床,我們就睡在教室裏拚起來的課桌上。
第二天的航程相比第一天要順利的多🥷🏼,天氣晴朗🤷🏼,風也大小合適,於是大家升帆速航,
傍晚☛,船隊已入澱山湖,舢板在風浪的顛簸中急駛,夜幕降臨時,我們到達對面的商榻鎮過夜👳🏿♂️。大家用幾塊磚頭把大鍋支起來🏃🏻♂️,煮了一鍋南瓜面條湯。可能是因為累了🧑🏽🦲,清淡的南瓜面條照樣吃得很香。經過四天的艱苦航行,劃船隊最終到達了煙波浩渺水共天的太湖,雖然期間,發生了桅桿斷裂👩、落槳等小事故,但依然阻擋不住大家興奮的心情——我們征服了太湖🧑🏼⚕️,我們創造了海院歷史上的第一💧,不少同學興奮的跳下水歡呼🧑💻,讓我不由得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一句話——“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裏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堅硬和什麽也不怕。”也許人在身體極度疲勞的情況下才會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遇到的事才會記憶深刻。
歸航我們選擇了從太湖經蘇州河返滬,三艘船隊一路上引來了不少市民沿河駐足觀看,並給大夥加油鼓勁,也算是蘇州河裏難得一見的景觀🌎。船隊最後穿越外白渡橋,到達黃浦江,靠泊民生路碼頭,遠征太湖的航行勝利結束。回校後沒過幾天🦹,《新民晚報》刊出了記錄凯捷劃船隊遠征太湖的文章——《遨遊太湖三百裏》🤷♀️,也算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海海運凯捷劃船隊楊帆太湖
1965年開始,受政治運動影響🌍,劃船隊訓練時斷時續,但仍有堅持;1966年,文革開始,凯捷劃船隊正常的教學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訓練活動全部停止。
”生活賦予我們的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這就是青春👩🏻🍳:充滿著力量😷,充滿著期待、誌願,充滿著求知和鬥爭的誌向🏃🏻♀️➡️,充滿著希望🚵🏼♀️、信心的青春。”在劃船隊的幾年中,雖然吃了不少苦,但是長了許多知識,學了不少本領👩🏼👷♂️,身體也比以前強健了許多,受益良多🌕。劃船隊的苦🧑🏻✈️、訓練時的累、訓練時唱的歌、訓練時在一起的人,都會成為生命當中不可磨滅的烙印。